我们有很多家庭由于观念或者工作原因,是男主外,女主内,教育和陪伴孩子的责任几乎全都落在了妈妈的肩膀上。但是您知道吗,如果孩子缺少了父亲的陪伴,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吗?
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和雨露,同样的道理,孩子不但需要母爱,还特别需要父爱,因为母爱和父爱是不一样的。如果孩子缺少父亲的教育和陪伴,往往会带来以下几个不好的影响。
第一、影响孩子的体格成长。
父亲会和孩子进行一些户外的活动或游戏,也会和孩子一起做带有一定技术和需要一定体力的家务劳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直接影响孩子的体格成长。研究表明,和父亲接触多的孩子,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要好于那些较少和父亲接触的孩子,并且他们患有发育不良的概率也较低。
第二、影响孩子的个性品质。
母爱给孩子温暖、安全、热情、平和等等,父爱给坚强,胆识、独立、自信、宽容等刚性的品质,孩子会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父亲的行为和性格特点。父亲会用自身的行为引导着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研究表明,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两小时的孩子,和那些一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六小时的孩子相比,他们的人际关系更融洽,具有进取精神、冒险精神。
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专家在调查中发现,那些与父亲相处时间较长的孩子,容易从父亲那里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创造意识和想象力,有利于刺激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自信心。与此同时,父亲的文化素质对子女的自制力、思维灵活性也产生着影响。
如果父亲缺失,男孩就会缺少阳刚之气。孩子对男性力量认识较少,会出现“父爱缺乏综合征”,不但在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发育较慢,并存在诸如焦虑、自控能力弱等情感障碍,在性格方面也会变得懦弱、胆小、孤僻、自卑等。他未来进入社会后也无法按自己的性别角色规范行事,喜欢找强势的女人结婚,无法成为值得依赖的丈夫。
第三、影响孩子社会交往能力。
父母是孩子最早认识的同性和异性,对孩子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男孩往往把父亲视作未来发展的楷模,而女孩通过观察父母来学习男女的相处之道。如果孩子和父母友好相处,有助于学习到长大后与同性异性朋友相处的方法,这决定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四,影响道德品质发展,不良行为概率提升
研究发现,父亲缺失家庭的男孩比父亲存在家庭的男孩在内部道德判断、愧疚、接受批评、道德价值和规则一致性上得分要低。
有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63%的自杀者来自父亲缺失的家庭;80%的报复性强奸犯来自没有父亲的家庭;70%的州教管所中的青少年来自没有父亲的家庭;32%的孩子没有跟血缘父亲一起生活;来自父亲缺失家庭的孩子,产生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概率是健康家庭孩子的两倍;父亲缺失家庭的孩子,高中毕业和上大学的比例更低,在标准测试中的成绩更差,更可能使用毒品。
有一位妈妈救分享孩子爸爸外出工作之后,孩子心理和行为发生的变化。
爸爸试着离开家,试着去融入一线城市的繁华,试着为这个家为他的妻女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对这一切的发生呢,女儿的表现依然是静默的,我悄悄的问她想不想爸爸?她总是默不作声,不说话、没有任何表情,甚至低着头把眼睛藏起来。她只是偶尔平静的告诉妈妈,“妈妈,那边只有被子没有爸爸睡了” “妈妈,外面有汽车在响,是爸爸回来了吗?”“妈妈,这个面包是留给我爸爸吃的吗,还有这个苹果我能给爸爸留一半吗??”有时候孩子刚起床,眼睛还在朦胧的时候,张口就问:“妈妈,外面厨房里是爸爸在煮玉米吗?”
她每次接爸爸电话只会叫一声爸爸就不再做声,我对她只有更多的疼爱,我看到了她的隐忍和克制,她从小就没有过任何一次撒泼打滚胡闹的经历,有时候我就在想我们这么爱她,为什么她一点都不任性?也许温柔的说话爸爸妈妈就能及时给予回应那就不需要歇斯底里的抵抗。
想起爸爸远行前跟她商量:爸爸去挣钱给你买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多短时间就回来看我们,好不好啊?孩子的回答是:我不让爸爸出去,我不要衣服了,我不要鞋子了,我不吃开心果和松子了”。
孩子爸爸经过权衡再三做了决定,陪伴女儿上学以后再去选择事业和远方,当女儿知道爸爸快要回来了,终于释放内心的真实想法,第一次给我说“妈妈,我好想好想我爸爸!”,这一刻,孩子笑的很开心。在等待爸爸回家的几天里,孩子有时候做梦都在笑。
你陪我慢慢长大,我陪你慢慢变老。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而且很短,只有十年!孩子十岁以后,任凭父母百般努力、拼命补偿,也无济于事,因为你们过期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