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双减”政策,在去年9月全面落地。
◆孩子们周末、节假日、寒暑假,不用上培训班;
◆周一到周五,回家不用写作业;
◆每逢月底、期中,不用考试。
“双减”,看似给孩子的学业松了绑,实则是对孩子提出更高要求。
如今政策实施一年,有家长发现:
「孩子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使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有的孩子稳如泰山,丝毫不受影响,甚至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而有的孩子虽然学习表现一如以往,但出现了明显的退步。
“难道是孩子变笨了?”这是多数家长的第一想法。
甚至有家长认为:是孩子智力不如人,根本不是读书的料。
其实不然,世上没有笨孩子,孩子之间的智商也相差无几。
有诸多实验证明,孩子间智商一般相差不多,基本上就是先天决定的,即使产生差距也微乎其微。
孩子学习差,根源在于“懒”。
这种“懒”,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是态度上的“懒”:不敬畏知识,不敬畏课堂。
二是行为上的“懒”:上课开小差,作业能拖就拖。
三是思维上的“懒”:假装努力学习,但不爱动脑思考。
孩子“懒”,慢慢地就真的变笨了,这就是“积懒成笨”。
这类孩子从不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不爱学习,成绩自然越来越差。
事实证明:没有真正的笨孩子,只有被“懒惰”拖垮的孩子。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运。”
一个好的家庭,是培养学霸的温床。
父母的教育里,深藏着孩子的未来。
央视节目《谢谢了,我的家》中,一位爸爸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叫蔡笑晚,家中有6个子女,其中5个博士、1个硕士。
且6个子女各自在事业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而他本人曾是一名普通乡村医生,“穷爸爸”的他靠什么把孩子都培养成人才?
蔡笑晚给出了答案:把父母的角色当事业来经营。
别人家3岁孩子每天就是吃喝玩乐,但他对孩子进行了早期教育。
给孩子讲述各种名人故事,帮孩子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在那个学习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没有练习册,他就为孩子抄写卷子……
他一辈子都在想怎么教育孩子,怎么把孩子培养成才。
诗词才女武亦姝,小时候比较贪玩,不爱学习。
是老师口中的“差生”,同学口中的“学渣”。
为了让孩子爱上学习,武亦姝的父母开始不看电视、不玩手机。
他们专心陪孩子读书、做文字接龙游戏等等。
甚至为了孩子的学习,武亦姝的爸爸每天下午4:30就关闭手机。
就这样,在日积月累的坚持下,武亦姝变得爱学习,更聪明。
从蔡笑晚和武亦姝父母的身上就可以看出:
哪有什么横空出世的孩子,都是父母在奋力托举。
正如莫言所说:“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都少不了父母含辛茹苦的付出,以及正确的教育。
孩子的改变,不仅拼自己,更要拼父母。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从来不会在教育这件事上偷懒与放弃,只会做孩子的助推器。
暂无评论内容